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日,《读城》展在新疆哈密地区博物馆开幕,首都博物馆在展厅里搭建了一座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城”。 《读城》展览是首博去年推出的通俗版北京历史文化解读展,展览运用纸艺展陈、视频短片、幻影成像等方式,生动再现了历史上北京城池的位置变迁、设计布局、建筑工艺、功能规划以及遗存现状等。更有意思的是,展览中还有不少动手环节,可活动的城砖、可堆砌的城墙上都藏着京味儿问题和答案,等待观众发现。 ...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五一三天假期去哪儿玩?您是否还在为此而犹豫不决呢?如果您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兴趣,并且还对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话,参加即将于五一期间举行的“五一非遗乐——93号院博物馆非遗体验季”活动,就是您欢度五一假期的绝佳选择。 93号院博物馆 地处北京西城琉璃厂街区老胡同里的93号院博物馆,自开办以来,一直都以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日常以展示非遗...
中国文物网(编辑 白頔)从2月3日开始,北京首届迎新胡同庙会在西城区铁树斜街93号院博物馆里正式拉开帷幕。如果说其他庙会都是以小吃和杂耍为主,那么本次迎新胡同庙会则主要是带您玩儿。主办方特地准备了许多“古老”的玩具。其中,人气最高的当属“升官图”,作为一款有着“古代最早桌游”之称的古老游戏,几乎每一位看到它的游客都会忍不住上前一试身手。在庙会举办期间,中国文物网记者也在现场体验了这款游戏,同时还采...
(中国文物网 编辑于水秀)“堆绣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堆绣传承人靳明在2月3日开幕的93号院博物馆胡同庙会上告诉记者。 “堆绣是一个非常细腻地手工艺,工序制作非常繁琐,从设计、剪、裁、粘到拼图,需要很长地时间才能创作出一幅,特别是用于藏传佛教的堆绣,更是要求严格”靳明介绍说。 堆绣作品 堆绣唐卡 题材创新 技艺保留 堆绣最早产生于汉地,早期形式主要是一些头饰或者是身上佩戴...
北京首届迎新胡同庙会2月3日上午在在西城区铁树斜街93号院博物馆正式开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今年,北京庙会大家庭里又多了一位新成员,那就是在西城区铁树斜街93号院博物馆里举办的迎新胡同庙会。据悉,本次庙会将从2月3日起一直持续至2月11日结束。期间每天9:00-17:30都将对游客免费开放。 孩子们在老北京的“古老”玩具中体验旧时的童年欢乐 2月3日上午,北京首届...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就像这句老北京民谣中所说的那样,喝过香甜可口的腊八粥以后,过年的气氛也开始逐渐浓了起来。近日,北京民俗专家李石在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北京人过年其实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从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与春节节庆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会纷至沓来。这其中,最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无疑就是逛庙会。 说起北京的庙会,作为曾经连续四年担任过...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人的春节里总是少不了庙会的身影。尤其是在北京,每逢新春佳节,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庙会供人选择。逛庙会也成为了北京人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节庆民俗活动。今年,北京庙会大家庭里又多了一位新成员,那就是即将于2月3日至2月11日,在西城区铁树斜街93号院博物馆举办的迎新胡同庙会。 93号院博物馆迎新胡同庙会将为游客提供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技艺的机...
国家级评茶师王秀兰女士讲解茉莉花茶品鉴 张一元茶艺师带领市民体验如何冲泡茉莉花茶 到场来宾亲身感受茉莉花茶香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10月29日上午,由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商会主办的“2014北京大栅栏琉璃厂京味文化体验周”启动仪式,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西街1号的张一元茶馆内热烈举行。 作为“2014北京大栅栏琉璃厂精品交易文化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体验周将从10月29日...
老人头戴瓜皮帽,身穿棕色褂,脚踩黑布鞋。这副装扮,正是他在老北京城里叫卖数十年的标准装扮之一。实习生 王飞 摄 82岁的老人崔燕民,右手拨浪鼓一摇,嘴一张,洪亮的声音在小区里传开了:“卖刮头篦子啊,打梳头油、卖网子啊”。 老人头戴瓜皮帽,身穿棕色褂,脚踩黑布鞋。这副装扮,正是他在老北京城里叫卖数十年的标准装扮之一。 崔燕民说老北京会叫卖的没几个人了,这几年他一直在寻找...
作者:王铭珍 老北京的普通市民昔日是没有条件外出旅游避暑的,只有守着老窝度苦夏。北京农谚云:“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按照正常年景,北京农历五月常干旱,且高温天气频发,气温35℃,最高可达40℃。到农历六月,如果连续出现几个连阴天,天气闷热,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丰收在望,就有希望秋后吃饱饭了。北京人认为最佳温度是25℃。 搭...
如今,古香古色的老北京胡同和民居已所剩无几。 &nbs 梁林故居平面示意图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遭遇“保护性拆除”之后。新华社 发 核心提示: 广州金陵台、妙高台被推为废墟事件,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议论与反思。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全国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总计达4万多处。...
中国文物网6月20日编译报道:傅察丹青是一个在北京老胡同长大的80后满族小伙。自中学拿起画笔后就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坚持不懈地走上了绘画之路。 傅察丹青擅长写实油画,这类油画要求绘画者具备坚实的素描功底。然而,由于创作周期长,投入资金大,这类油画在消费人群中并不具备明显的吸引力。傅察2012年创作的280幅写实油画仅售出不到8万元。 对傅察而言,今日的北京已经失去了往日在老胡同里感受...
筷子(古人称为箸)是中国人传统就餐工具,商代已出现,比匙(古人称为匕)略晚,合称为“匕箸”。 筷子的出现,应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相关。原始烤法分三种:一是直烤法,将食物叉起来,直接明火烤制,刀叉应由此化来,商代中国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为主;一是炮烧法,将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应是筷子的前身。 筷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